7月24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1-6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27.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利润总额1.72万亿元,同比增长21.1%。
五是以交通一体化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雄安新区改革开放工作,选择一批符合规划方向、条件成熟的轨道交通、水源保障、环境保护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尽早启动建设。
丛亮在论坛上介绍,一是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将严格实施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推动区域性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和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有序疏解。二是以高起点、高规划、高标准,规划和建设雄安新区从全球来看,上行石油和天然气投资上升4%至4500亿美元,并将于今年继续小幅上升5个百分点。从地域来看,中国吸引了最大份额的能源投资。钻井的增加给供应链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导致投资在砂岩上的资金全部转移到了钻井服务、劳动力和设备成本上。
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在中国,低碳电力供应及其网络以及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的投资在拉动整体能源投资上的作用愈加突出。2017年,投放在新建燃煤电厂上的资金下降了55%。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投资活力持续下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已从跟跑为主转向跟跑与并跑、领跑并存。三是通过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市场透明度,增加民营企业自主决策权。同时,引导资金支持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技术、资本、人才、制度、结构五大挑战要加大人才招引力度,通过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方案,吸纳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从区域结构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中西部省区劳动力本地吸引与消化能力不足、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已批复建设5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旨在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速科研成果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但短期内尚难解决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要优化政绩考核与区域协调机制,建立企业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降低企业要素区域流动的制度壁垒。从人才结构看,突出表现为熟练工人紧缺、高技术人才紧缺。
四是企业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没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二次创新。二是有效激活民间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创新企业合法权益。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同时,引导资金支持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2016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接近1.1万亿元,但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占比不足0.2%,而主要创新型国家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通常在5%以上。
二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不充足。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强化研发及技术转化的激励作用,提高产业技术人才奖补力度。
第五,优化升级全产业链,打造高质量的产业结构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本、人力、制度等要素的改革,实现资源要素的顺畅流通,还要引导资源要素,实现优化配置目标。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投资活力持续下降。新兴产业发展前景与技术方向、技术成熟度密切相关,亟待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相互衔接的产业生态。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又不断加剧,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严重不足。二是资本关:优化投资结构面临困难资本,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已从跟跑为主转向跟跑与并跑、领跑并存。四是升级价值链条,开展标准+品牌+战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培育品牌形象,实现产品价值链向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都需要大规模投资。社会缺乏对产业人才的认同。
(执笔: 乔宝华 孟凡达)。建议深化增值税改革,推动增值税税率三档变两档,缩小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税率适用差距。
三是区域壁垒阻碍要素自由流动,既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决策与战略布局,也阻碍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三是人才关: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培育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代表的工业精神,培育保护企业家精神,通过待遇驱动、发展前景驱动、情感驱动等多维度实现人才向实体经济回归。三是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无法支撑原始技术创新。
五大挑战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技术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方面,要加快推出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在汽车、船舶、飞机制造等行业分类型逐步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吸引更多外资流向高端制造行业。
但要真正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还面临诸多挑战。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制度成本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造业企业税费负担过重,在经济下行、绩效表现不佳时,企业感受更为明显,需要深化税改力度,提高直接税比重。
在此背景下,要想继续提高制造业资本存量,进而优化投资结构,面临不少困难。调研发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资金与技改双重阻力。
另一方面,要引导民间投资投向产业链长的、增长前景好的领域,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增强资本吸引力。另一方面,市场缺乏优质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部分企业的大数据改造、互联网+改造模式过于单一化、表面化,信息化潜力挖掘不足。五是结构关: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三是配置空间链条,推动上下游企业的空间集聚集群,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及集群效应,推动建设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二是优化人才激励机制。要提供充足的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还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亟待破解。
当前新旧动能转换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有待观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将城镇化过程中释放的潜在劳动力引导纳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将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人力资本。
二是优化供需链条,落实钢铁、煤炭等过剩行业的去产能任务,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平衡。一方面,企业经营效益与融资能力制约了技改投资,中小企业困难尤甚。